中关村“1+5”政策发布,预计投入17亿元为企业纾困解难
6月16日+5北京市科委、中关管委会发布中关村示范区“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村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出“实招”,布预今年预计投入财政资金17亿元左右,计投解难通过提供精准服务,入亿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企业助力企业抗疫情、纾困促研发+5稳定市场预期。中关
5个资金政策包含59项支持内容
北京市科委、村政策中关村管委会对2017年以来实施的布预“1+4”资金政策进行全面修订,形成“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计投解难
“1”是入亿指《关于推动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是企业5个资金办法的统领性文件,与5个资金支持政策共同形成“一揽子”资金支持措施,与正在研究制定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相衔接。
“5”是指推动“若干政策措施”落地的5个资金支持政策文件,分别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5个资金政策共14个支持方向、59项支持内容。
首次将外资研发机构等作为支持对象
“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采用“普惠+精准”相结合的方式,力争覆盖创新主体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场景。
记者注意到,本次资金办法特别突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例如,聚焦初创期创新能力较强且研发增量100万以上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根据企业研发费用增量,分档给予不超过30万元资金支持。
同时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首次将外资研发机构、国际机构落地、跨国(境)技术转移服务、支持科研开放共享、建设国际学术期刊等作为支持对象,助力企业“走出去”深入链接全球创新网络。例如,实施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激励计划,对外资研发创新中心按照上一年度研发投入2%的比例,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等。
“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注重发挥天使创投、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例如,率先提出了长期资本参与创投、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支持政策,有望培育一批懂科技的“耐心资本”。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会武称,目前全国大多数国家高新区采用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中关村1+5政策率先提出统筹“一区十六园”,加快建设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引导促进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成长壮大。他认为,这些政策务实、可操作,有利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
北京中科创星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浩称,此次政策体现了中关村先行先试和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更加有利于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募集。
■ 贴士
资金政策支持对象为注册在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其中企业是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支持条件的注册在北京市其他地区的创新主体参照执行。符合相关资金政策支持的创新创业主体,可关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http://www.ncsti.gov.cn/)进行申报。